2024/8/31
地藏菩萨
地藏王菩萨,梵名乞叉底鹐沙,中文译音克施地嘎诃帕, 因其“安忍不动如大地,静虑深密如秘藏”,故名地藏。与大智文殊菩萨、大悲观音菩萨、大行普贤菩萨合称为四大菩萨,深受世人敬仰。因其久远劫来,屡发弘愿: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”故以“大孝”和“大愿”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,也因此被尊称为“大愿地藏王菩萨”。
地藏菩萨,所以发如是弘愿,主要原因是基于孝道。
地藏菩萨于过去无量劫前,曾为孝女,名日光目,其母生前喜食鱼子,犯极多杀生罪。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恶道,请阿罗汉入定观察,果然其母在地狱中,受大苦难。光目女一心念佛,恭敬供养,以诚孝心,拔救母亲离地狱苦。
可以说孝道是激发地藏菩萨发弘誓愿的主要原因,孝道是促使地藏菩萨累劫报亲恩的原动力,孝道,亦是地藏菩萨,长住生死,永劫度生,不取佛道的本愿;无量劫来,皆以孝道自行化他。 唐玄宗时,新罗国(今朝鲜和韩国地界)有位出家人,孤身一人带着他的白狗善听,渡海来到大唐求法。他们从青岛登陆,几经磨难,辗转到江南一带,并于开元七年(719)来到九华山下,见青峦叠嶂连绵百里,云雾缭绕,清凉宜人,正是修行之所,便安住了下来。
据说当时九华山还叫“九子山”,山主是闵公,金乔觉向闵公化缘一块地建立道场。闵公问:“您要多大地方呢?”金乔觉说:“我要一领袈裟之地。”闵公心想:那一点地方怎么够用呢?正在疑惑时,只见金乔觉将身上的袈裟,向空中一扬,化作一团红云,将九华山的九十九个山头都覆盖了。闵公见状大为欢喜,立即将整座山供养了出来,这就是后来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。
道场扩大之后,信众源源不断赶来求法。金乔觉白天为弟子们说法,黄昏时则打坐入定。人夜晚时分,在九华山的周围,常常会听到仿若地狱刑具的声音,据说那是金乔觉定中往幽冥界去度众生了。加之大师又笃信地藏菩萨,久而久之,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,称之为“化迹的地藏菩萨”,也有人尊称他为“金地藏”。
金乔觉在山中烟霞相伴,清苦修行,一晃过了七十五年。在他九十九岁那年的七月三十日,安详示寂了。弟子将他放入缸中,三年之后打开,发现肉身没有丝毫损坏,而且颜貌如生无异,《宋高僧传》中就有记载:“开将入塔,颜貌如生,举舁之动骨节,若撼金锁焉。”
迎肉身入神光岭宝塔时,一路上只听到骨节摇动犹如金锁撼鸣的声音,正如经中所云:“菩萨钩锁百骸鸣矣。”可以证知金乔觉为大菩萨应世无疑。大师的肉身至今依然供奉在九华山上,而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也被认定为“地藏菩萨圣诞”。 在我们中国人熟知的四大菩萨,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地藏中,地藏菩萨为何被称为“大愿地藏王菩萨”呢?以其“久远劫来,发弘誓愿”,故被如是尊称。地藏菩萨前身婆罗门女、光目女、大长者子、小国王屡次发愿度众生的故事,读诵过《地藏经》的佛弟子应该都很熟悉,那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”的大愿更是振聋发聩。
《地藏经》中记载,释迦牟尼佛将要示现入灭了,但他不放心我们这些末法众生。于是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殷勤嘱托地藏菩萨,佛灭度直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佛出世,在这段漫长黑暗的日子里,请菩萨照顾我们,“悉使解脱,永离诸苦,遇佛授记”。当时地藏菩萨流泪哀恋地向释尊承诺道:但凡阎浮提众生能于佛法中做哪怕一沙一尘、毫发般的小善,我都不会舍弃他,一定渐渐度脱他,乃至成佛,“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”!如此三遍至诚向佛承诺,必能荷负度化末法时代刚强难化众生的责任。
因此,地藏菩萨是佛陀灭度后,末世恶业众生的强大依怙。正如《地藏经》中坚牢地神对佛所说:“世尊,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。如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弥勒,亦化百千身形,度于六道,其愿尚有毕竟;是地藏菩萨,教化六道一切众生,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。”我们依照释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萨的教诲去止恶修善、培福增慧,自然也能够得到菩萨无尽大愿的慈悲加持!
关键词:七月三十|恭迎地藏菩萨圣诞,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