烦恼从何而来?命运由谁掌控?如何克服疾病困扰……日前,厦门观音寺住持定恒法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,就现代都市人所面临的困惑给出心灵上的指导。 人物名片:定恒法师
 现任厦门市政协常委、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、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、厦门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、厦门观音寺住持。
修行修的是什么? ——修行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修行 不可否认,人们对于学佛、修行的认识有着某些误区,也存在一些迷信现象,甚至过分强调形式上的东西。偏离了人心、偏离了生活,这是不对的。 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如六祖大师所言,佛法离不开世间法,平常心是道,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发菩提心、慈悲心,为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,践行“人间佛教”。 如今社会上人心浮躁,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等问题,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人心没能得到很好的熏陶,没有处理好人与人,与社会、与自然的关系,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,不知道真正价值所在。“我执”是痛苦的根源,遇到问题,尝试换位思考,从内心改变自我,而不是一味地以自我为核心,学会心平气和,才有可能实现和谐。 当然,学佛、学禅不能耽误正常的工作、家务等。学会包容、感恩、慈悲,提升自己,不计较、不比较,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的支持。
“命”到底是什么? ——命运的改变在起心动念间 是否存在命运,到底命是什么,谁来决定?有没有天堂、地狱?这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命题。对于人而言,可以将出生前视为“前生”,出生后为“后生”,人在出生后的每个念头、所作所为,都可能改变命运。譬如遵纪守法、做好事的人和违法乱纪做坏事的人相比,行善者行为正当,则可无所畏惧,活得自在,得到好报,好比在天堂。作恶者,触犯社会底线,心里是不安稳的,也会受到法律制裁,进监狱,也可以说是“人间地狱”。 所以,在起心动念之时,就要考虑这件事好不好,该不该做。我们鼓励行善事,广行善多积德,把恶事扼杀在起念之时。希望大家存好心,说好话,做好事,多结善缘,命一定会改变。
烦恼从何而来? ——找“自性”,生欢喜,无烦恼 在喧嚣繁杂的都市生活中,静下心来,参禅打坐,能帮助人看清自己。 “一切万法不离自性”,佛法认为人本具真如佛性。打比方来说,“自性”如玻璃,本是清透明亮的,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,如同灰尘一般,逐渐蒙住玻璃。人之所以会烦恼,就是因为找不到“自性”,而被贪、嗔、痴等所扰。可以通过修行,除去灰尘垢,看清本性,所谓“开悟”,也就是知道了原来是怎么回事。 在处世中,要把握当下,保持平常心、欢喜心、感恩心,才不会抱怨,化解对社会、对他人的怨恨,把心结打开,一切都会很好。
健康困扰越来越多? ——身体的病不可怕,可怕的是心不宽 很多时候,身体会受精神的影响,如果精神垮掉,疾病更加肆无忌惮。在病痛面前,不仅要有好的治疗,也需要有好的精神引导。当人的心有所依托时,在无形中可以提升和疾病的抗争能力,甚至用感念帮助消除顽疾。 文/妙婵
延伸阅读 观音善行 厦门观音寺位于湖里区仙岳山东麓,是厦门地区建国以来新创建的第一座大型寺院。1994年由厦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定恒法师主持筹建,现已成为厦门乃至全国有名的净土修行道场,近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念佛祈愿活动,祈求世界和平、国泰民安,得到国内外广大信众的大力支持。 定恒法师说,每个人都要有慈悲心,关爱社会,关爱他人。慈悲心可以改变很多事,起慈悲心,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。2011年,观音寺筹建慈善基金会,秉持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的菩萨精神,积极开展赈灾救灾、扶贫助学、帮困助残、敬老扶幼等社会慈善公益活动,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群众,用善心与善举践行“十八大”精神,为共筑“中国梦”和“美丽厦门”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关键词:找“自性” 心欢喜。烦恼从何而来?命运由谁掌控?如何克服疾病困扰……日前,厦门观音寺住持定恒法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,就现代都市人所面临的困惑给出心灵上的指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