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七月十五,盂兰盆节,又称“佛欢喜日”“僧自恣日”。
汉传佛教地区根据《佛说盂兰盆经》,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佛事超度历代祖先,称为盂兰盆会,又叫盂兰盆节、盂兰盆斋、盂兰盆供。
相传佛弟子目犍连尊者见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,向佛请教救济之法,佛让尊者每年七月十五日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,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,供养十方自恣僧众,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,生人天中,享受福乐:这就是盂兰盆会之缘起。
《盂兰盆经》有云:“是佛弟子修孝顺者,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。年年七月十五日,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,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,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。”
《佛祖统纪》记载:“盂兰,此翻解倒悬,言奉盆供于三宝福田,用以解饥虚倒悬之急。”
梁武帝大同四年(538年)于同泰寺设盂兰盆斋,中国逐渐形成一套民间习俗,如放焰火、施饿鬼食、在河中放莲花灯等,主旨是为拜祭先祖,超度亡灵,送走灾祸疾病,祈求吉祥平安。
农历七月十五,又称“佛欢喜日”“僧自恣日”,这一节日源于古代印度,佛住世时,印度夏日雨季来临,地面上有很多昆虫,外出容易踩死昆虫,所以佛陀要求弟子“结雨安居”,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这段时间内,所有僧人不得外出托钵,只能在山林间打坐经行,专心修持。当佛教传到中国后,“结雨安居”的季节刚好是夏天,所以在中国又称为“结夏安居”。农历七月十五是大众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、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,三个月的精进用功,到七月十五这一天,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一一报告,有许多人因而证果,诸佛菩萨看弟子道业有成,也感到欣慰和欢喜,安居到此结束,所以也叫“解夏”。因此,农历七月十五是一个殊胜的日子。当然,众所周知,后来七月十五称为盂兰盆节,以大目犍连尊者度母因缘为缘起,为解决一切众生倒悬之痛苦,度脱无始以来亡灵有情、父母师生,令其福资增长、善根增长、法缘增长乃至成就菩提。目犍连尊者曾经为救度母亲而于此日斋僧,流传至今,每到农历七月十五,佛弟子们恪守佛制,举行盂兰盆会,打斋供僧,以此功德回向,祈愿现世父母消灾延寿、七世父母脱离恶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