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 果
总是听到佛教中讲因果,但过去世造下的因,未来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果报吗,还有没有机会改变?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又常常有,好人没有想象中的好报,自私自利反倒飞黄腾达的事,因果,到底是怎么回事?
人这一生,万般带不走,唯有业随身。生命结束时,没有选择的机会就被这因果业力,推动进入六道轮回,但它也并非一成不变,因果不只是眼前看到的,而是贯穿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世因果,遇缘显现。
轮回是以业果为基础的,生命在临终时,被自身的善恶业力推动,投身到天道、阿修罗道、人道或者畜生、鬼道甚至地狱道这六道之中。这一生的际遇,也将因自身的业力而呈现不同状态。
那么,这个业果到底是怎么回事?过去世造下的恶业,现在早已完全不记得,还有机会改变吗?现在多做善事,能否直接抵销恶业?佛法中常说的业,大多是业因和果报的合称。也就是由“身口意”(行为、语言、意愿)所产生的善恶业因,而招感到的苦乐果报。每一种行为的发生,它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会随着行为终结而消失。事实上,每种行为都会形成相应的生命经验,保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(第八识)中。它们如“种子”一样,将在未来机缘成熟时,引发新的行为。生命就是这样,被这些业力推动着,在六道之中不断地生死轮回。
人的一生,无论什么身份地位,拥有得再多都只是个“临时保管员”,临终一刻都是带不走的。正所谓“万般带不走,唯有业随身”,如果说这一生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,那就是业果。根据业果是否一定受报,可以分为“定业”和“不定业”。定业是未来必定受报的,不定业则有很大不确定性,也可能轻报或者重报。例如,造业的行为是否故意,明知结果仍然去做,那就是定业,对错误毫无悔意即是定业。若是无意中造下的恶业,则要看因缘,如果能诚心忏悔也可以减轻或延缓果报的显现。在生命轮回中,果报显现的时机也分几种情况。现世所作的业,这一世就显现出果报,这种当下因果是“现报”。此生所作的善恶业,来生才招感到苦乐之报,这是“生报”。还有一种称为“后报”,过去或现在所造的业,要等到二生或多生后受报,或者在后世子孙身上应验。古人说“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”,讲的就是这个。当然,佛教并非机械的因果命定论,业因与果报的呈现形式有很多种,并不是简单的1+1=2。但若真要简单概括,也就是四个字“自作自受”。首先,业决定一切。无论宇宙的成住坏空,还是个人的穷通祸福,背后都是业在推动和决定。造善业,一定得乐果;造恶业,一定感苦果。善恶业,如同种子,会各自感果,不会丝毫错乱,也无法相互抵消。其次,业不作不得。如果身语意没有造某种业,那自然不会得到相应的苦乐果报。因此,若是遭受违缘、逆境,必定是因为过去世造作过相应恶业。若同样的付出,别人得到回报,而自己没有,也不用妒忌,必定是前世没有种过相应的善业,又或者因缘还未成熟。第三、业作已不失。只要身语意造作了某种业,且未加忏悔和对治,那么即便经过百千万劫,只要遇到适合的缘,一定会感果报。因此,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第四,业是缘起的。业不是固定不变的,由业感果的过程,需要缘的推动。因缘不同,感得的果也会不同。因此,业是可以通过至诚忏悔等方法去对治、改变的,不必怀有宿命论的悲观、消沉。通过了解因果基本规律,我们需要建立的一种认识就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