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善业,就要这么修!(2) |
作者:厦门观音寺 文章来源:网络转载 点击数:317 更新时间:2025/3/9 21:35:13 |
2025/3/9
绮语也称杂秽语,指的是毫无利益、容易引生烦恼的不具实义的语言,杂乱、不清净。有的人喜欢说一些放逸杂秽的话题;有的人思想混乱,逻辑不清,说话东拉西扯没有重点。这些都属于绮语,耽误时间,引发烦恼,都是语言的大忌。言之有物,是树立威望和德行最好的方式。如果某人主持会议非常的简洁,内容真实、有“干货”,次第清晰,他马上就能建立威望。反之说了半天车轱辘话,或者东拉西扯闲言碎语,如何让众人产生信心?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说到,言之有物,才能够能树立威望和德行,令人生起真实的尊重和信心。两舌,就是背后说人是非,说离间人事关系的话语。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,非常重视僧团的和合,并制定了“六和敬”的原则,“见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利和同均、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”。儒家也说,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。在保留个人不同的观点时,依然可以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。“离间语”的本质也是贪嗔痴,嫉妒别人关系太好,或嗔恨其中某人,又或是愚痴、邪见,或有意识或不自知地破坏了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,挑起了是非。所以,不两舌,也是断除贪嗔痴的过程。在不两舌的基础上,更好的是做一些能团结众人的努力。十善中的最后三条,就是直接关于断除贪瞋痴的。贪欲,也称为贪爱,是凡夫众生六大根本烦恼之一(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)。指的是对于自己所喜好的事物产生喜悦快乐的念头,从而生起贪求之心和据为己有的欲望,并且不知厌足。财色名食睡,欲壑难填让人成为贪欲的奴隶,不知疲厌地为着虚妄的目的消耗自己的生命,透支自己的福报,以此追求快乐。殊不知,更持续、更少副作用的快乐,其实来自于少欲知足、布施行善、济困助人。瞋恚,也叫瞋怒。有情众生在面对违逆境界时(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、苦因),恚恨不悦,身心热恼不安,从而造诸恶业。众生喜好争斗,世间种种的冲突,都是彼此之间瞋恚心的作用,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。对治瞋恚,不是靠强压自己,而是培养情绪控制能力,同时恒生慈念、广行慈悲。既然对方所说并非事实,我们也并不必以此为辱,大发瞋心。进一步看到对方的言行背后,也是被贪瞋痴所操控而不自知,亦是可怜之人。最后,若能令众生获得喜乐,可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。邪见,可以理解为不正确的知见。例如,不信因果,不敬三宝,断善造恶,亲近邪知邪见者等等。作为佛弟子,不管当下修学进展如何,都不能因为急功近利、猎奇神通而堕入邪见。与之相反的就是树立正知正见,也可以说是十善中最关键的一条。当我们远离邪见,真正地深信因果之法后,就会宁可付出或放弃个人利益,都不愿意去做一丝一毫的恶事。
关键词:修善业,就要这么修!(2)
|
责任编辑:厦门观音寺 录入时间: 2025/3/9 21:35:13 |
|
|
上一篇:修善业,就要这么修!(1) 下一篇:修善业,就要这么修!(1)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