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虚云老和尚
佛法教典所说,凡讲行持,离不了信、解、行、证四字。
经云:“ 信为道源功德母。” 信者,信心也。《华严经》上菩萨位次,由初信到十信,信个什么呢?信如来妙法,一言半句,都是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的言语,千真万确,不能改易。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,不向心外驰求,信自心是佛,信圣教语言,不妄改变。
解者,举止动念,二谛圆融,自己会变化说法,尽自己心中流出,放大光明,照见一切,这就是解。
虽然明白了,不行也不成功,所以要口而诵,心而惟,心口相应,不相违背。不要口说得锦上添花,满肚子贪嗔痴慢,这种空谈,决无利益。心惟是什么呢?凡有言语,依圣教量,举止动念,不越雷池一步,说得行得,才是言行无亏。若说得天花乱坠,所做男盗女娼,不如不说。行有内行外行,要内外相应。内行断我法二执,外行万善细行。
证者,实证真常。有信,有解,没有行就不能证。
注:
“ 二谛 ” 即真谛与俗谛。真谛,即出世间之真理;俗谛,即世间之真理。
佛教主要目的是教人破除我执、法执而体认真实。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,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实,因此中观宗特别重视二谛的应用(中观宗与瑜珈宗并称为大乘佛教之两大派别。又称“空宗”,隋唐三论宗即受其影响而建创。公元二、三世纪,古印度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创立中观宗,为大乘佛教两大派别之一,另一派别为瑜珈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