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心是梵文bodhichitta的汉译,梵语中“chitta”的意思是心智。心,“bodhi”的意思是觉醒、证悟或彻底敞开的胸怀。
结合起来,菩提心的含义就是“觉醒的心”或“证悟的心”。
佛教中,菩提心也被称为“心中的柔软地带”,这个名称包含了两层含义。一是说菩提心是人人都具有的。如同佛法教义中所说的佛性,菩提心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,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菩提心,是因为被我们自己遮蔽了。
由于对“我”的执著,我们在自己与外境之间产生了分别之心,外境对自己的影响被敏感地视为一种入侵,为了保护自己,我们用自己的偏见、经验、谋略砌成一堵防护墙,来拒绝现实。同时,这堵墙也会因为人的各种情绪,诸如愤怒、漠视、兼恶、傲慢、自卑、自大而被层层加固。我们就守在这个堡垒中,敏感而恐惧地窥视着外界。我们与生俱来的菩提心就被关押在这座堡垒的深处。
第二层含义是描述了菩提心的特质。佛教认为,菩提心是深藏在人心深处的仁慈的哀伤,是一种既坚强又柔软的存在。透过菩提心仁慈的哀伤,人与人之间被紧紧的联系了起来的。这种真诚的哀伤可以柔软我们的心,让我们感受到悲与苦,穿透心中的冷漠,让我们昏聩的自心得到觉醒。
佛教认为,菩提心是存在于两个层面上,一是无量菩提心,二是相对菩提心。无量菩提心是指脱离一切概念、意见和经验的当下体悟。无量菩提心是无法靠执著所追求的至善,就像我们身边的空气,它随时地充盈于我们心中,却永远抓取不到。相对菩提心是一种心态,一种能力,是人在面对痛苦、烦恼时依然能够开放自己的心灵。做到这两点,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。